北京教师在课后服务中扮演着多重关键角色,其职责既涵盖教育教学的核心领域,又涉及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。莱京公考从政策框架、实施原则及具体任务三个维度展开论述,为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提供实践指南。
教师需设置专门时间指导学生完成书面作业,确保小学生校内基本完成作业,初中生完成大部分作业。通过教师走班、学生预约等形式提供个性化答疑,重点关注学习困难学生,实施分层辅导与量身定制补差补缺。对学有余力学生,教师需设计分层作业、挑战任务等提升辅导,确保学生当天问题不回家。
结合课程标准和学校特色,教师需开展德智体美劳素质拓展活动,包括体育锻炼、科技活动、文化艺术、劳动实践等。采用主题式、项目式等多样化实施方式,确保学生每天在校运动不少于1小时,并加强与课内教学的衔接。例如,通过课后服务时间开展基于实验、探究、创作、社会实践等的整合课程资源,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。
教师以本校人员为主,调动全体教职员工参与,发挥专业特长,探索跨学科、跨学段授课。适当引入校外人员,如校外教育机构专业人员、退休教师、大学生志愿者等,但需通过双向选择机制严格审核。同时,参与环学校教育圈建设,统筹利用周边教育资源,促进学区、集团内资源流动共享。
教师需落实安全管理责任,制定应急预案,确保场地设施安全及学生人身安全。实施教师弹性工作制,通过整体轮流、组内调节等方式合理安排工作负荷。加强家校沟通,每日反馈学生学习生活情况,定期与家长面对面沟通,建立家校协同机制。例如,通过家长委员会协商确定服务方式、时间、安排等,科学合理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。
北京教师在课后服务中需统筹学业指导、素质拓展、资源整合及安全管理,通过专业化、个性化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其职责既体现教育教学的核心价值,又彰显教师作为资源整合者与协同创新者的多重角色,为构建高质量课后服务体系提供坚实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