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,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作为创新驱动的重要主体,其发展活力直接影响产业升级成效。北京市通过构建“政策+资金+人才+平台”四位一体的支持体系,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全周期培育服务。莱京公考从政策赋能、资本护航、人才驱动三个维度展开,探讨如何激发这类企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,为北京公考提供政策解读与实践指引。
北京市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纳入新型工业化战略布局,出台专项政策鼓励企业参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。通过开放企业技术中心、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资源,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使用高端科研设备。政策特别强调产学研深度融合,推动高校采取“先使用后付费”模式授权企业使用科技成果,并建立专利开放许可通道,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。数据显示,2024年北京专精特新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3.95%,远超行业平均水平。
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,北京市构建“间接融资+直接融资”双通道支持体系。在间接融资方面,开发“专精特新贷”特色产品,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规模,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贷款利息补贴。直接融资领域则通过“千帆百舸”工程支持企业登陆北交所,建立股权融资奖励机制。2024年北京“专精特新”专板企业获得股权融资近220亿元,165家企业获得政府奖励近千万元。这种多层次资本市场联动模式,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。
北京市将专精特新企业人才需求纳入战略布局,对核心技术人员实施计划单列引进政策。通过建立“龙头企业出题、中小企业答题”的协同创新机制,在人工智能、商业航天等领域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集群。政策还鼓励企业建设绿色工厂,对首次获得碳中和认证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,推动形成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。
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,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经济转型成效。北京市通过政策创新、资本赋能和人才驱动,正在构建有利于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生态系统。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。未来,随着政策体系的持续优化,专精特新企业必将在推动技术创新、促进产业升级中发挥大作用。